“我真想再回母校上五年学”—————访校友、矫形外科专家秦泗河
发布人:校友办  发布时间:2013-12-06   来源:校友网  浏览次数:440


11月23日,校友秦泗河教授从北京来到母校,与师生们交流,本报学生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以下简称‘记’):秦老师,您能有现在的成就,一定和您儿时的梦想分不开吧?  秦泗河(以下简称‘秦’):我出生在山东省五莲县一个山村里,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生于贫家屋,养育山野村。”我当时的梦想应该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梦想,就是走出这个束缚我的地方。因为从小体弱多病,不管是13岁得的败血症还是17岁得的营养不良性肝大,都让我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因为我患病的经历,我选择了医学,这是我儿时的梦想。这个患病的经历让我增加了责任意识,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记:您为何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呢?  秦:我在开始学医的时候,没有想好今后从事哪个方面的专项。后来遇到一个病人,患有严重的下肢畸形,我为他做了手术,帮助他康复,并且对他进行了十几年的随访。其实说实话,我选择这个下肢专项,是被病人逼的。当时,很多人患有下肢功能障碍,但国内并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后来,我去国外拜访专家,学会了Ilizarov微创技术,能够有效地治疗下肢畸形。加上自己勤学苦练,慢慢的成为了这个方面的专家。  记:我们看到您在北京大学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是什么样的初衷让您去设立这个课程呢?  秦:说到这个医学人文,我要感谢人生的机遇。如果我一直在乡村,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更高的眼界,更深的认识。我到了北京工作,北京提供给我一个宽广的舞台,让我在临床智慧和手术艺术上有了更大的提高。三年前,在北大以“中美医师职业精神”为主题创立了医学人文,我们主要是对医德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刻讨论。在首都设立一个对于医德的深层次讨论,一定会是一个带头作用,让全国的医生都能对医德进行深刻认识。  记:您也提到了医德的问题,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秦:一方面是中国的文化决定的。患者对医生和医学期望值过高,人们总是认为医学应该是万能的,医生应该什么病都能治,认为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事情,所以对一些跟他们的期望不太相符的情况很不理解,就会觉得对医疗这方面有点不是很满意,再加上如果医务人员出现一些小差错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些医疗服务归咎于医生的不负责任,所以会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体制机制不合理造成了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以及医患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这进一步导致了双方的不信任;最后,我觉得舆论推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媒体对医院,对医务工作者的负面报道过多,过分渲染医患矛盾,使社会对医院的谴责过大。我认为,百分之八十的医患关系是由医生造成的,比如医务人员服务的意识淡薄,医方为避免医疗风险和责任而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甚至因为治不了而直接撒手不管……  记:您觉得什么样的关系才是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  秦:医患双方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医生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以最小的代价,千方百计把病治好,尽力避免过度治疗问题;从患者方面来说,也要站在医生的角度,理解医生,了解疾病也有不可治疗的情况,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也就会缓解。  记:那您认为应该怎么样来构建这样一种和谐关系呢?  秦:首先,医生要有对病人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比如我的科室叫“快乐骨科”,进来的患者都尽力要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从病人角度来讲,要对医生有足够的尊重,因为好医生是健康的依托。医生对病人负责,病人尊重医生的价值,加上科学合理的医疗体制,就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记:您想过以后的规划吗?  秦: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想要去做。今天走进母校潍坊医学院的图书馆,看着那些埋头读书、头都不抬的学子,心里真的有一种羡慕感和失落感。我真想再回母校上五年学,跟师弟师妹们一起看几年书,这是我今天回母校产生的一个梦想。第二个就是我想周游列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有时候行万里路更为重要,这能够增加一个人的见识。第三个是,想去国外居住一段时间,了解别的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我现在有几件紧要的事情要去做,要创立“下肢重建外科”,这在国内是个创举。现在学科框架已经形成,在我这么多年的著作和病例材料的支撑下,一定能成为现实。在潍坊医学院新的附属医院里,我想建立下肢重建科室。最后,我还要写一部以我自己名字命名的作品,详细介绍各类下肢疾病分类,我拥有三万多例临床病例,都是真实材料。我想资料是肯定够了,就差整理了。  记:您觉得在以后的发展上,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秦: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匮乏。因为这个领域很少有人涉及,也很少有人了解,我想让新鲜血液注入这个领域,想让积极向上的年轻人进行这项研究。

新闻公告
校友新闻
活动公告
校友会
校友公告
校友捐赠
捐赠动态
捐赠公告
潍医影像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